夏廷献 | 我主张“新诗”改名“诉”

金羽毛文苑  2021-10-02 22:53:57


我主张“新诗”改名“诉”


文|夏廷献


说明:
这是几年前写的小文。
今日(2021·1001)看到老友李忠效同志写的“不押韵不是诗”的檄文,非常赞成!
决定拿出这篇旧作予以响应 。
 
“新诗”,亦称自由诗、白话诗、现代诗。
提出给其改名,理由有四。
其一,“新诗”不是诗
中国是诗的国度,超越朝代时空的长期熏陶,世人对诗的看法,已根深蒂固,那就是:以唐诗为代表的每篇都大体讲究字数、句数、韵律、平仄、对仗——念起来上口、背下来难忘、想起来陶醉的格律诗。
“新诗”没有遵守这些“约定俗成”的“诗规诗矩”,基本上是文章句子的断句分行,缺少或根本没有汉字排列组合后的意蕴、节奏、韵律、境界的内在美。没有国人心目中的“诗样”。和真正的中国传统诗并列,世人的多数并没有从心底接受。
其二,“新诗”是冒名
“新诗”最初作者是喝过洋墨水的海归文人,他们模仿西方诗的形式,用白话文写下“分行长短句”见诸报刊。在考虑称谓时,侵入中国传统诗的领地,拉大旗作虎皮,借用“古诗”(格律诗)的名号,冠以“新诗”。这实质上是对“古诗”(格律诗)大名、英名、美名的冒用,侵犯了古诗的知识产权,损害了格律诗的尊严和名声。时至今日,这种冒名之举应予纠正。
其三,“新诗”已衰败
“新诗”诞生以来,某个时期,有韵律的上口的曾经热闹过,亦曾出过已经被遗忘的“著名诗人”。但毋庸讳言,“新诗”百年,已经衰败。主要标志有三:
一是读者记不住!不要说读者记不住,分行多一点的“新诗”,作者自己怕也记不住。其原因除了形式上“不是诗”外,内容也多是艰涩难懂、佶屈聱牙、故弄玄虚、无病呻吟、矫揉做作、自我欣赏、不能和大众共鸣共振的一堆废话空话,难以入心,不能咏唱,怎能记得住?
二是“新诗”遭到幼童家长、图书市场的无情淘汰。时下,家长教幼童学诗,出版社出版幼童诗集,仍多是四言、五言、七言的经典格律诗。有学者调查,在三个城市的个体书店里,找不到正式出版的同一本“新诗集”。“诗人”自费出版的诗集,街头报刊亭、地摊业者都不进货,说根本卖不出去。有人戏说“新诗”是“毒药‘’,坏了图书市场。
三是,所谓的“诗人”只是在小圈子内鼓噪走红。有人为“保卫新诗”在广场采取“裸体读诗”手段,也没有吸引到眼球。多年关注“新诗”的一位资深学者说,进入新世纪以来,找不到引起社会轰动的一位“诗人”;找不到不同职业的三个人都能背诵的一首“新诗”。这位学者断言:“新诗正在走向死亡!”“微信”风行以来,“新诗”似乎有点“重生”。但基本上仍是“自我陶醉”,“群里鼓噪”,因为不是诗——仍是“分行长短句”,并没有引起社会普通大众的共鸣。
其四,“新诗”已垂老
有专家考证,“新诗”1917年出现在纸媒,至今已百岁。人过七十古来稀。百岁“新诗”,已不是新生婴儿,不是少年、青年、壮年,属于“正爷级”的老朽了。仍用“新”字称谓,名不副实。先师孔子曰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”。“新诗”若继续“活它五百年”,那就更老了,不能总以“新”自慰,不能一直称自己“现代”,更不能认为自己的“分行长短句”,就代表了中国现代诗。
“新诗”作为一种文体形式,虽然老态龙钟,步履艰难,笔者觉得仍会继续走下去,若机缘巧合,说不定还会焕发青春。但首先需要改名以正名,然后再按内在规律伴随社会,在服务人民大众中,脚踏实地向前发展。
改什么名呢?三点考虑。
其一,改一字名。“新诗”舶来时,称谓没有实现“中国化”——即用一个汉字准确表述这个新生事物,仓促用了意思很不准确的两个汉字“新诗”来冠名。如今应该借鉴先贤对化学元素那样的命名方法。气体,用气字头,金属用金字旁,一字敲定。“新诗”也用一字名为宜。
其二,改言字旁名。原有文体形式:诗、词、谚、谣、诀,都是“言”字旁。为了和这些文字上有基因关系的文体相匹配、以便排序。“新诗”冠名,也应用“言”字旁汉字。《新华字典》(1998年修订版)有近200个“言”字部首汉字,为“新诗”改名选字提供了基础。
其三,改名为“诉”。反复查找,衡量再三,觉得“诉”字最适合。诉者,告也,叙说、陈述、倾吐也。“新诗”——用白话文自由书写的不讲韵律的少行、多行“分行长短句”,就是作者情感的倾“诉”嘛。“诉”字,亦是法律文书用语,表达告诉的意思,用于“分行长短句”这种文体形式,符合原意,没有歧义。
改名为“诉”,自立门户,和传统格律诗撇清了关系。诉的作者,自然就叫“诉人”,不能再叫作诗人了——那些写格律诗的作者仍叫诗人。翻译外文的“长短句”也应称“诉”,不再与格律诗混淆。诉,诉人,起初念起来可能有点别扭,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。
笔者提出把“新诗” 改名为“诉”,只是一家之言。欢迎关心“新诗”前途命运的朋友赐教。

 作者简介

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人。1944年出生, 1964年入伍,1999年退休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1971年开始发表文学类作品。
先后出版有六幕历史剧本《商圣范蠡》,长篇历史人物传记《范蠡》、准学术著作《华夏兴国富家第一人——百问百答说范蠡》、长篇小说《小河弯弯》、《圣雨树——破译吉普赛人在中国消失之谜》,工具书《公务人员成功手册》(一套三本),游记文学《背着行军壶逛欧洲》《记咏北美三国行》,戏剧文学《老子居宛》《西施魂》,电影文学《鞑靼公主》《绿色三部曲》等。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先后出版书法理论著作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、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、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等。